现货杠杆怎么算盈亏 宋史:宋朝为何冗官现象严重?范仲淹为此下课,王安石都不敢触碰_权力_人数_官职
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冗官现象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提到,真宗咸平四年时期现货杠杆怎么算盈亏,有官方表明需要裁减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这一数字让人震惊,既然有如此庞大的冗余官吏数量,未被裁减的官员人数自然也可想而知,冗官现象成为了宋朝,尤其是北宋鼎盛期后衰落的重要原因。那么,冗官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主要归结于两大因素。
首先,宋太祖赵匡胤对权力的深刻忧虑驱动了冗官的出现。作为凭借军事政变获得江山的皇帝,赵匡胤时刻警惕着其他人可能会通过类似的手段来夺取他的政治权力。因此,他既要防范文官的权力过大,也要遥控武将,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局面。因此,赵匡胤采取了分权制度,以防止权力集中到某个单一官员手中。比如,宰相作为官僚系统的最高官员,除了设立多个副宰相(参知政事)来制衡,还创设了枢密院,目的是限制宰相对军事权的掌控。此外,专设的三司机构负责掌管财政事务,将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分割。这种分权的方式不仅导致宰相的一项职能能够分裂出数十个官职,同时也使得地方的行政机构复杂化。
展开剩余75%在地方一级,宋朝的最高行政单位是称为\"路\"的机构,类似于现代省一级政府。每个路下设有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等职位,分别负责不同职能,如军事、财政、司法和救济等,这种将权力细分的做法显然是吸取了唐朝刺史单一职能的经验教训。然而,路以下的各州、府的结构同样也十分庞杂,知州、知府仅需再委任通判等职位以构成平衡,此外,还包括节度使、承宣使等多个官职来削弱当地最高官员的权力。虽然这一制度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宋朝的地方政府庞大臃肿,官员人数过多、重复设置的情况日益严重。
其次,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赢得民心,宋朝的统治者在官员任用上推行了恩荫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家族荫官”的方式,使得与已有权力官员有血缘关系或关系密切的人也能轻易走入官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科举制度是宋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形式,但实际上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数占比相对较少,就算经过严苛的考试标准入选,数量也非常有限,而绝大多数的官员实际上是通过恩荫制度进入官场的。由于这一举措造成的涌入官场的人数极大,官员与官员亲属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进一步加重了冗官现象。
宋朝的年均科举入官人数大约不过三百余人,而通过恩荫途径进入官场的人数则以千计。通常,很多官员在年终时会因其家庭、亲朋的特殊关系而推荐子息去担任官职。例如,北宋徽宗政和六年间的祭祀活动时,竟为1400多名官员提供了推荐机会,而南宋高宗时期则因祭祀方便,竟荫补了4000多名官员。范仲淹在其言论中也曾提及,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官员们的直系及旁系亲属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官职,以至于冗官的数量日益增加。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冗官现象的根本形成早已成为宋朝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宋朝的统治者虽知冗官泛滥的问题,仍旧苦于无法加以解决。早在宋仁宗刘振的庆历年间,试图推进改革的范仲淹就曾上书提出建议,计划减少冗官现象,但由于触动了当时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使得改革的声势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的变法过程中,更是对冗官现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意识到冗官数量导致财政拮据,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根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时期,官员数量不足一万,但到了徽宗时期官员人数飙升至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七,这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更由于多个官员负责同一职务,造成了权力责任的重叠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导致在灾难与外敌来袭时,朝廷未能迅速做出反应,最终影响到宋朝的命运,成为王朝灭亡的间接原因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网上期货配资平台 俄美领导人会晤在即 黄金市场如何演绎
- 下一篇:没有了